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时间:2025-05-13 10:28:50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

我于9月13日举行了校内教学大比武《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荷塘月色》是第三单元“走进自然”单元主题的一篇课文,它意蕴深厚,是几代人传诵传教的名篇,可算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了。在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文章脉络合作者情感变化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我的教学设计落在鉴赏语言和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上。

回顾课堂效果,我反思如下: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

阅读文化经典的目的是获得审美体验,即欣赏美进而创造美,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就应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本着这样的思想设计本堂课,出发点是可取,但课堂效果并没有达到我理想的要求,这点引起了我进一步的思考: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效果更好?我想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

1、情感诵读,激发审美情感

诵读教学是早已被几千年的教育史验证了的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它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心灵熏陶感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情感诵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推动情感体验、促使情感升华,课堂阅读教学就不会再气氛沉闷,而是进入到声情并茂、起伏跌宕的趣味性境界。

情感诵读,首先必须建立在对文章理解的基础上。其次,诵读不仅要用声去读,更要用心去读。将优美的语言转化为形象、转化为意境,这样就会达到在诵读中生情、在诵读中传情的阅读境界,这样的诵读才称得上“美读”。再次,诵读不仅需要老师范读,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读,而且诵读方式应当多样化。老师的范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感情的把握;学生的自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不一的诵读可以使他们在与作者、教师、同学的互动交流中生发独特的情感体验与生命感悟。

在本堂课上,我设计了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学生赏读、品味回读等形式的诵读,首先感觉还是读的不够,尤其是赏析第二部分时读的甚少;其次缺少齐读形式的设计,冲淡了学生的激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课堂的活跃氛围。

2、莫让方法限制学生的审美思维空间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经典之作,其清新的语言、灵巧的构思、写景状物的高超技艺让人叹服。于是我想在赏析“月下荷塘”与“塘上月色”的美景中让学生领略到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魅力和动词的精心妙用。带着这样的功利心态,我先引导学生赏析一处优美的写景句子,让学生领悟到赏析句子的方法,然后要求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赏析自己所喜欢的写景句子。受我讲的方法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对句子的理解上,而非对美景的欣赏上,所以他们也没发现美,更不用说读出美来了。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把学生框住,他才能生长出思想的花朵。

二、学生的学情决定教师的教学设计

在最初设计这堂课时,我设计的面较广、知识点相对较多,经组内讨论,面对我校普通班层次的学生,面面俱到就等于走马观花,并不会有实际效果。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在修辞与动词的妙用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这两个方面上。经过课堂检验,少而精的设计更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三、合作学习应注重实效而非流于形式

在新课改下,合作学习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在自主学习难以解决问题的前提下才有必要进行合作学习,因此对于合作学习所讨论的问题的设计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讨论的价值。由于本次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座位的安排和教室有所不同,打乱了合作小组,有一组成员由于缺少领导组织者而未能参与讨论,使得本堂课的合作学习效果受到影响。这都是教师的疏忽,像这样的情况可以按照小组来安排座次。

四、教师的素养决定课堂的效果

教学设计是否科学,教学评价是否合理性以及课堂生成的驾驭力、师生活动的融洽度无不是教师素养的体现,而语文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往往在教学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语文教师对语文内容的感受、领悟、解读,深深打上了其精神世界独一无二的烙印,所以,一位出色的语文教师应当是学生心灵的引领者、呵护者,是学生干渴心田的浇灌者。他应该借助文章去完成一次又一次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碰撞、激荡。我深感自身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课堂语言的凝练度、课堂点评的精当度、课堂时间的掌控力等方面都有待提高,我会虚心向组内教师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学无止境,每次公开课都是助我成长的阶梯,我会以此自我鞭策,力争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2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作为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历来颇受人称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向来是重点讲解篇目。然而,看过很多老师的讲解,都是讲重点放在了4到6这三段经典段落上,虽说老师的讲法各异,不乏别出心裁,另辟蹊径者,这三段还是有些被“讲烂了”的意味。而作为这篇课文其他往往被忽略地比较多的部分,其实也同样是精品,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例如“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样的经典语录便出自这篇课文的第三段。

因此,我在准备这篇课文的讲解时,不从名段切入。我设计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对文章整体脉络的把握,并且把回忆江南采莲事这个部分放在了前面讲。在对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和作家生平的了解方面,我采用的是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先自己找,分析到作者心中不宁静的原因时我再进行适当补充。另外第一课时,我本来还设计了仿写环节,即在讲解第三段时,让学生们仿写“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我先和学生们一起分析这个句子的结构,弄清楚它前后的对应和对比关系,学生们不难仿写出很好的句子。遗憾的是,在试讲过程中,有时间限制,我未能安排好时间,将这个环节放进去。

美文美读,《荷塘月色》写得如此之美,正适合这样的教法。反观我在上这个课时,却是将读的环节设计过少,既没有名家朗读,也没有自己的范读。另外,这篇课文如果能够配上适当的图片和音乐来讲,效果也应该更好。我之前倒是想到这一点,后来没有做出让自己满意的PPT来也就放弃了。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个课下来,我说话的语气太平淡,显得很没有激情;又多说长句,不便于学生的接受。

总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节课讲得固然有可取之处,然而,更多的是缺陷和不足,接下来需要继续学习的地方还有许多。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3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散文,是必修二中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专题中的一篇散文。

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 ……此处隐藏11208个字……迎接办学水平评估、申办市级示范等工作,延期再三。

人马进场,我站到讲台上,张伟中副校长轻声告诉我,一会有电视台来摄像。瞬间,我还真那么一点儿紧张。从小到大,从教二十余年,还真没有以主角身份亲身体验过电视摄像,何况还是公开课上,怕讲不好,留下话柄,留下骂名。

真没想到二中不仅暂时接纳了我这个人,学校领导对我这样一个新人,一个普通老师,对一堂组内常规公开课,还如此高度重视。三个校长全部到场,教务处、教研处、团委、工会一并进驻,学校领导对一线教师,对一线教学,对教育教学教研之重视可见一斑。我自然更不能掉以轻心。好在一正式上课,满脑子只有教材、学生、教学了,其他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也许同样因为电视摄像的影响,还有其他领导和老师们来听课,特别是吴特随时抓拍,同学们多少有些拘谨,不如平时放得那么开。课后,班长刘冰琴还在109班教室对我说,同学们觉得没有表现好,不如平时来得有激情,愧对了老沈。但评课时还是有老师认为,同学们敢讲能讲。

因为事先设置的问题过于细碎吧,有的问题略了。从临场情况来看,有的问题也真不需要讲,不需要多讲。总的时间大约多余一分钟,结果这一分钟没有真正有效利用。叫同学们阅读事先分发的美文赏读材料,当堂也阅读不了,更谈不上完成延伸鉴赏。实际上不痛不痒。要么干脆让同学们课后去处理,要么挤压前面的环节,腾出时间当堂处理更好。

课时安排及重难点设置上,大多数老师对“剥开来看,拆开来看”那点持有异议,吴特更是直接说,重新表述,或干脆不要,就是美文美读,品味语言。这样真的更明确,集中,可操作,见实效些。我们桐城的朱光潜先生曾在《咬文嚼字》里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我还要对教学设计再斟酌,之所以迟迟没有按吴特的要求拿出整理材料,也因为再设计。吴特很勤很忙,见他一次不容易,原来的设计没有向他讨教到十足。

我原想通过欣赏作者“剥开来看,拆开来看”的技巧,也引导学生学习景物描写。可能因为时间紧,没很好地落实到位。看来放到上一课时,可能还相对集中些,效果更好些。或者本来也就只点到为止,大家好明白。而应把重点放在语言品味上,正好吴特所言,干脆就来个美文美读。

自我感觉,“抢”是本节课最大的问题。老怕问题处理不了——问题本来就没有足够精选,致使教师操控太多,结果学生没有像平时上课那样,就某个具体问题充分地展开探讨。徐芳松副校长说,课堂生成上有先入为主的倾向,这还是很委婉的说法。实际上我的课堂牵引太多。现在想来,远没达到吴特所强调的充分放手,逼学生面对问题,发现问题,进入问题,跳出问题的理想境界。吴特总是给我真诚的关怀,切实的指导,有时看似蜻蜓点水,实则恰如庖丁解牛,关键处一刀下来,如泥委地,豁然已解。能在他手下打杂,真是三生有幸。市局陈信怀先生第一次来校视导的时候(20xx年10月)曾叮嘱我,一定要给吴特打好杂。话里话够我回味。

感谢吴雪姣同学在谈比喻句时对“峭楞楞,如鬼一般”那个句子的提出。如果不是她及时提到这个句子,可能我在赏析通感这一重点时把这个句子给忘了。幸亏她及时提出来。于是我适时播放另一个版本的录音,也就是删了那句比喻句的,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此时的喜悦之情很有帮助。可惜没能像张健教师所说,给学生更多的读的机会,比较鉴赏的机会。从写作上说,某个点怎样做到与文章的整体风格保持一致,也是一个实例。晚上回家说给自家孩子听,她还很担心,就那么巧,人家会不会觉得她是个托。天地良心,真没有“托”。吴特曾告诫我,要表现的东西,一定要用盖子盖起来,严实了,到时才撕开,给你一个新鲜。我真敬佩这孩子,怎么就悟到了那个问题的呢,敏锐。

感谢张健老师就此还提到“鬼”句所表现的淡淡的情感、淡淡的忧愁的问题。根据张老师的提示,这个地方我还真没处理好,我原本就没想到要往忧愁上引,只一根筯,往风格一致,往淡淡的喜悦上引。其实淡淡的喜悦之中有淡淡的忧愁,全文整体上还是淡淡的忧愁为主。这是整体感知的问题,说来是一个明显的问题,我一时怎么就没想到呢。本文就因“这几天心里彼不宁静”而起,“到底惦着江南”看似喜悦,实还忧愁呀。不是现在有忧愁,何以要“惦着江南”呢,人是缺失什么就惦记什么呀。“到底”惦着江南,那有多少心路历程要走过。

有几个老师说得可能委婉了些。比方詹仲喜老师说,从没用一节课来品读《荷塘月色》,是不是说我光讲语言太孤立,太单一。比方徐芳松副校长说,这篇文章语言美,情感更美;还说真不知道他当时是如何想的。看来他们都跟张健老师一样,注意到我的情感赏析有欠缺,只是没有明白讲出来罢了。语言根本还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以后还真要在课文的整体情感把握上再留心些。

很想完整地上完一篇课文,如有机会还想试试看。可以是多课时,也可能是一课时处理完。周才虎副局长曾在程集教研会上对市局陈信怀先生说,给我一个机会,给你一个惊喜。谁不愿意呢?但愿学生给我以更多的惊喜。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4

文章开篇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与“淡淡的忧愁”相伴随的,还有“淡淡的喜悦”。

直接抒情的语句在文中不多,学生找出来后也很难把握作者的情感,故转而去寻找体会文中作者描写环境的语句、语段,鉴赏作者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运用涵泳法,让学生个别朗读、分组朗读、集体朗读,对作品进行整体的反复感受和体味。在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后,注意朗读的指导,语音高低、舒缓、急促、长短的把握。尤其是在对4、5、6三段的朗读指导后,学生可以做到声情并茂,阅读感受、体验品味后学生可以领略视觉美、音韵美、情理美。

叠词,在文中的运用巧妙之处,学生比较难理解。通过反复朗读,可以领略音韵美,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写在黑板上,教师进行点拨。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同时在老师的点拨下,对叠词的作用有深入地了解和感悟,为《听听那冷雨》一文叠词的妙处就迎刃而解了。

基于学生基础较差,可在整体背诵4、5、6三段的前提下,再开始本文的教学。

尽管学生基础不好,但是大部分同学在熟悉课文、查找资料、互相交流的前提下,对文本的解读深度不断加深,故教师无需担忧课堂的冷场。个别学生的表现非常积极,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文本的解读,达到了在阅读文本中学生自觉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5

《荷塘月色》这是一篇比较优美的散文,尤其是课文的4、5、6三段。我把教学重点定在了对这三段的赏析上,在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以每一大组为单位,每一大组一段,请学生自行鉴赏这三段。课堂效果很不错,学生积极性很强,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

同时,在提到作者为什么觉得心情苦闷这一问题时,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有学生提出“朱自清想离婚”,这与孙绍振关于朱自清心情苦闷原因的“伦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从中引出孙绍振的“伦理论”和钱理群的“政治论”,对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可见,信任能创造美的世界。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